2024.01.30
遠距工作:能成為職涯發展的加速器嗎?
- 新型態工作管理
- 職涯發展
前言
遠距工作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成為許多公司和員工的選擇。
根據 Owl Labs 的調查顯示,全世界目前只有 44% 的公司不允許任何形式的遠距工作模式,
這表示全球有 56% 的公司都已接受遠距工作模式,
而其中更有 16% 的公司採取百分之百完全遠距的工作模式。
換句話說, 40% 的公司選擇所謂的混合遠距模式, 也就是說公司雖然有實體辦公室,
但允許員工偶爾可以在家工作。
然而,雖然大家都喜歡遠距工作為人們帶來的彈性和自主性,
但一些人對遠距工作後的職涯發展前景持懷疑態度。
他們擔心遠距工作會限制他們的職業成長和機會,使他們難以建立職場人脈,
甚至影響他們的專業形象。
難道遠距工作真的需要犧牲掉職涯的發展和前景嗎?
遠距和實體工作,誰得職涯發展會比較好?
IBM執行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認為遠距工作對於個人的長期職涯表現不利。
這樣子的想法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 近水樓台先得月
有一個專門的術語解釋這個現象,叫做「近距偏好」(proximity bias)。
這個研究表明,人們更容易偏好與自己更接近的人或事物,
這種偏好是一種天生的本能,通常是無意識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做出相對安全的選擇。
這種偏好並不是好的,經常會帶來偏見,有時候很多的問題就是從此演變而來,
小時候若有兄弟姐妹的人,一定能理解,總覺得父母更偏心哪一個孩子,
甚至同樣的錯事,處罰也不相同,這種情況,在職場上也是能遇見的,
例如,把較有趣的工作先分配給身邊的同事,或者下意識地認為在辦公室工作的員工更加認真,
因此給予更好的職涯發展。在討論重要事項時,不在辦公室的員工也可能無意間被忽視。
因此有些人擔心,混合工作模式可能加深社會不平等。
而且,萬一真的因為遠距喪失了職涯發展的機會,也難以用遠距當成申訴理由。
現在的趨勢,真的還是如此嗎?
其實許多研究表明,遠距工作者在職涯發展和升遷方面與實體上班者並無明顯差異。
只要透過適當的管理和溝通,遠距工作和實體工作的職涯發展是相同的,
甚至因為能節省通勤時間,以及更彈性的時間調配,
能創造出更多種工作的可能性,發展出豐富的職業機會,
總體來說,遠距工作是能為整個職涯發展帶來加速的效果!
但是企業也沒閒著,對這種有可能不公平的現象做出了預防措施,並祭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舉金融服務公司 Synchrony 為例, 公司刻意規定員工每週至少一天一定要在家上班,
降低遠距和實體上班員工間的落差。
而行銷公司 HubSpot 則表示,未來會特別追蹤員工的升遷情形,
並持續透過遠距方式關心員工的工作狀態,確保員工不因遠距工作受到差別待遇。 要特別注意的是,想要在遠距上班中,一樣能得到好的職涯發展,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和同事、主管,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牢牢把握住升遷機會!
有方法可以讓遠距工作溝通困難的缺點解決,創造和在實體辦公室工作時一樣順暢的溝通管道嗎?
- 當然有!台灣新創 – ALION 阿利恩開發「SWise遠距虛擬辦公室」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SWise 讓遠距辦公的員工,打破距離限制
SWise虛擬辦公室,接近辦公室的溝通模式,
讓員工雖處於遠端,卻能線上亳無距離的工作,目前在日本已經有不少的企業採用。
這個產品讓遠距辦公也能有效突破距離限制的工具,
讓員工能節省通勤時間,更自由的調配時間之外,
同事之間也不擔心因為遠距辦公而產生溝通障礙,遠距辦公將會如同在公司實體辦公一般。
SWise以視覺化模擬辦公室環境, 並以 SaaS 服務平台方式建立屬於公司的「虛擬辦公室」,
企業員工登入虛擬辦公室後。
辦公桌、會議室、會客區,休閒室,員工可以透過SWise以視訊一起討論公事,
各部門主管或老闆要召集開會議也很方便,只要開啟Swise會議模式,即能與線上人員即時會議。
SWise虛擬辦公室目的營造有「自己正在與同事一起工作」的感覺,
例如,想和坐在辦公桌的同事說話,只要靠近同事,視訊和聲音功能就會開啟,
與同事對話完畢,聲音和畫面也會結束,如同在公司上班的臨場感。
總結
美國 Overstock.com 的執行長曾邀請 1500 名員工每週二到辦公室一起吃午餐,
但最終,出席的人數只有10人。
許多美國企業的員工心態大轉變,對完全實體上班的政策持反對態度,
甚至表示寧可離職也不願意實體工作,對遠距工作展現出極高的意願。
隨著混合工作模式成為主流,未來遠距工作可能會成為普遍的工作模式,
僱主對進入辦公室才能實現的工作價值觀念也必須進行改變。
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僱主需要制定一些新的規則,來因應全新的工作模式,
除了新規則外,也需要拋下一些傳統價值觀,例如:覺得員工進辦公室才有效率的想法…等,
努力平衡對待遠距工作者和實體上班人員的態度,將會是未來企業和主管的新目標,
盡量減少差異待遇,這需要雇主額外投入心力來改善。